荆州列举网 > 教育培训 > 职业培训 > 穿越自千年 传承于指尖——荆州楚绣传人李友珍
荆州
[切换城市]

穿越自千年 传承于指尖——荆州楚绣传人李友珍

更新时间:2016-04-09 14:49:30 浏览次数:455次
区域: 荆州 > 沙市
类别:技能培训
地址: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东路特一号
荆州网消息:说到我们荆州博物馆,这一直都是我们荆州人的骄傲,1994年就被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为中国地市级“十佳博物馆之首”。如今,更以丰富的馆藏文物和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享誉海内外。陈列于此的30年前在马山一号墓出土的那批珍贵的丝织品,荆州人都很熟悉,它们也无疑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可能大家还不知道,这批穿越自千年的丝织物不仅被尘封于玻璃展柜中,它的神秘纹绣技艺正在荆州人的指尖上传承。
  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绸衣衾服饰及其它丝绸用品共计35件,绢、纱、罗、锦、绮、组、缔、刺绣等一应俱全,织造精细,色彩艳丽,结构复杂。龙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,这片丝织物中的大量龙凤纹是当时龙凤艺术的集中表现。丰富的想象加上随心所欲的变化,使其与明清时期服饰上的龙凤有着天壤之别。战国时期的龙凤极其苗条、秀丽,有着锋利的爪子、如花的尾巴或羽毛,与花藤枝蔓相缠连,充分展现着楚人浪漫的艺术想象力。
  这幅绣品纹样穿插、盘叠,数个动物合体,数种植物共生,色彩丰富、风格细腻,针法一针一锁、针针相扣。这幅绣品与马山一号墓出土丝织品惊人的相似,其中的锁针绣法技艺更是一脉相承,而这幅作品出自70岁的王孝珍老人之手。
  王孝珍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倚在奶奶膝边看她绣花的情景,在王孝珍的眼里,奶奶绣的肚兜、鞋底是世上物件。8岁她就开始拿起绣花针,跟着奶奶学“链子扣”,也就是楚绣中的锁针针法。王孝珍这种绣,以后就是绣花布烂了,绣也不会散。
  初,楚绣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绣坊再到宫廷集约生产的过程,而公元前278年秦将白启拔郢之后,宫廷工场的绣娘们被迫散佚在现荆州区范围内的民间。迫于生计,这些宫廷绣娘的技艺逐渐演变为家庭的谋生手段。而恰恰就是这一社会需求,成为楚绣传承的重要方式。虽然现在我们已无从考证,但王孝珍的祖辈们很有可能就是楚国的宫廷绣娘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文化站的李老师发现了王孝珍的作品,他一眼看出这就是楚绣针法,而那时王孝珍自己还全然不知。
  王孝珍读书不多,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,绣花和务农,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小学习的针法竟然就是楚绣的针法。而八岭山镇文化站原站长李子初这位伯乐却慧眼识珠,他买来大量刺绣书籍给王孝珍学习,还带着她参加各种刺绣学习班,组织专人来指点王孝珍绘图、配色。待王孝珍的作品日趋成熟后,2010年他还向荆州市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  非遗的申报过程非常顺利,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验,2013年,李子初再次替王孝珍向湖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此后,王孝珍也成为了楚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一时间,上门找王孝珍学艺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,而王孝珍一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。
  一辈子酷爱刺绣,一辈子坚持刺绣,今年已经70高龄的王孝珍还在继续创作。这幅凤龙虎纹绣使用了锁绣和丁线绣两种针法,绣品“密不成堆,稀不见布”,针脚细腻,疏密相间。一凤二龙相蟠纹绣,穿插其间的虎纹颇具艺术感,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。凤鸟昂首鸣叫,顾盼生情,时而与龙相皤,或与虎相斗,显示出凤鸟的神异力量。
  这幅绣品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完成,而王孝珍用了一辈子时间去传承楚绣的古老技艺。2015年底,她还要去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让更多的人认识在荆楚大地上传承的瑰宝——楚绣。与王孝珍一样,另一位楚绣大师李友珍也有着与她共同的心愿,也正在为楚绣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  阳春三月,荆楚非遗技能传承基地内一派生机盎然,一群十多岁的女孩子围着李友珍学习楚绣。而古色古香的教室内陈列着多幅精刺绣。李友珍取马王一号墓丝织品图样精心创作的《龙凤三现》,如意云纹弯曲缠绕,穿插交错,云气婉转,浑然天成。变形龙凤隐现其中,神态饱满灵动,身姿飄逸唯美,跃然于飞,展现了楚汉先民的“长寿”思想和浪漫情怀,这幅作品获得过“2013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”。
  虽说李友珍也自幼跟随家人学习刺绣,可她跟楚绣结下不解之缘还是源起荆州博物馆,2002年一次偶然的参观,竟然改变了她后半生的人生轨迹。那时,大女儿、女婿在古玩街做生意,赋闲在家的她帮女儿带孩子,周末,女儿、女婿带她去了博物馆的珍宝宫。
  离开博物馆后,李友珍久久不能平静,经过反复回忆和比对,她觉得博物馆里的丝织品与母亲传授的针法如出一辙,正是母亲口中的“链子扣”。
  李友珍自外婆、母亲处自幼学到多种刺绣针法,而她喜欢的就是神秘又耐用的锁针针法。16岁,她进入岑河羊毛衫厂当了一名刺绣工,那段时间是她快乐的时光,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时尚的女孩穿在身上,她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。然而,随着工厂倒闭,李友珍也回归家庭成了一名家庭主妇。当她在博物馆看到马山一号墓丝织品的那一刻,内心深处沉睡多年的一种情愫突然被唤醒了。当晚,李友珍就向女儿、女婿宣布,她要重新开始刺绣,而且要绣出跟博物馆里一模一样的楚绣绣品。
  有了女儿、女婿的支持,李友珍更加干劲十足,经过两个月的不断尝试,幅作品终于完成了。楚人尚凤、尚龙,因而龙凤、变形龙凤为楚绣的基本元素,辅以其它飞禽走兽、草叶纹、几何纹,具有浓郁的楚风楚韵。其二在针法上以“锁绣”为主要针法,辅以平绣、盘金绣等多种针法,其特点是“平、实、牢”,对手法要求很高,行针要细密匀称,布线要松紧一致,张驰有度。李友珍的幅楚绣作品兼具了这些重要的特质,家人们十分满意不说,也得到了古玩街很多同行们的赞赏。
  这下子,李友珍的劲头更足了,她不停创作,很多作品被古玩街的同行们买走。有句话叫“是金子总会发光”,李友珍也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。一次,荆州群艺馆赵馆长去看一件漆木器,而这家店面里就挂着一幅李友珍的楚绣作品,赵馆长一下子被绣品吸引了,并四处打听一定要找到这幅绣品的作者。
  看到李友珍放在床下的几十幅作品,赵玉春馆长非常兴奋。然而,细细端详,李友珍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,那就是用色还不够讲究。楚绣是宫廷绣种,崇尚一个“雅”字,不像其它绣种色彩浓艳,它要求基调高古、用色沉稳、素雅朴拙,自然率真。为此,李友珍和女婿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,开始改进绣品的用色。
  2013年5月,赵玉春推荐李友珍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京交会,“龙凤裳纹绣”等作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大开眼界,也让李友珍更加有了底气。
  2013年10月,李友珍又参加了首届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大赛,荣获“楚绣工艺传承大师”称号。如今,时间已经过去两年,而李友珍至今都深深记得比赛时紧张的气氛。
  李友珍的作品越来越多,技艺越来越精湛,女儿、女婿、8岁的小孙女都成了她的楚绣针法传承人,而她的楚绣班已经有100多名学生。楚绣图案、色彩千变万化,即使同一人绣制相同纹饰的作品,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,也许这就是楚绣的魅力所在,让一代代传承人爱不释手,倾心执着于此。
  一直以来,我都十分敬佩那些手工精湛的绣娘,在这里纷繁复杂的社会,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,守着二尺绣架渡过春夏秋冬,用指尖的丝线传达自己内心中的宁静与美好。与王孝珍、李友珍接触,我发现她们都不善言辞,但她们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在述说对楚绣的热爱,在传承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。手工刺绣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珍贵的物种之一,中国目前尚存留的手工刺绣种类不多。国家相关部门已呼吁,要加强保护这一民族文化至宝的力度。希望在王孝珍、李友珍她们的坚持下,能有更多的传承人感受到楚绣千年不衰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。
荆州职业培训相关信息
注册时间:2016年03月10日
UID:274890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邮箱已认证 实名已认证
查看用户主页